股动脉采血致大面积皮下血肿!采血后按压止血

来源:血栓与止血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2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导 语 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,是判断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可靠方法,在急诊及ICU运用非常广泛。采血部位一般选择浅表、易于触及、体表侧支较多的动脉,

导 语

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,是判断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可靠方法,在急诊及ICU运用非常广泛。采血部位一般选择浅表、易于触及、体表侧支较多的动脉,如桡动脉、肱动脉、股动脉等。

结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(CLSI)动脉采血部位选择标准,首选桡动脉。

根据桡动脉直径大小可将动脉分成三类:

穿刺难度大的情况包括:老年、女性、肥胖、低血压及血管迂曲、脉搏细速、触摸不清楚等情况。

结果一:

来源:北京大学人民医院《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》解读

结果二:

来源:大连医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标准共识

临床上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,使血液自然流出,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,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,正常为1~3分钟。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。生理性止血功能降低时,可有出血倾向;而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,则可导致血栓形成。

我们经常采用的人工压迫是为了使血流减慢,血小板进一步沉积和黏附,同时使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凝血块,达到防止穿刺点出血的目的。动脉血气穿刺拔针后需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按压5~10分钟,并告知患者不要洗澡或擦拭穿刺部位。

事后,考虑该患者出凝血时间延长,又较烦躁,可能导致血管内穿刺点未真正闭合或闭合后又破溃、缓慢渗血导致血肿。通常引起股动脉穿刺点出血的因素很多,如反复穿刺或刺穿动脉、全身肝素化、凝血机制障碍、高血压、过早下床活动、咳嗽、用力排便等使腹腔内压增加时,均可能诱发再次出血。

通过这个案例反思三个问题:

①是不是加压时间越长,出血几率越小?

错,有研究显示:手压15 分钟和手压1.5 h均能达到预防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的目的,且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性。而且患者术后加压时间越长,发生术肢麻木的可能性越大,进而导致患者舒适的改变甚至发生术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。

②有没有“偷懒”的压迫止血方法?

抽完血气在床边按压10 分钟感觉是件很无聊的事,今天查资料看到有位同仁介绍了一种好方法,但只针对桡动脉!

将一个直径约2 cm的无菌棉球按压在穿刺处,用长10~15 cm的医用胶布,沿患者手臂缠绕一周,适当加压固定(以患者不感到不舒适为宜),5~10 分钟后观察止血后撤去。此法一方面省去了按压止血的时间,第二避免人为的按压时的移位而造成的出血。

③ 如何做到科学压迫止血?

在传统习惯上,我们为了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,常使劲或应用较大的力气压迫损伤局部的动脉管壁,施压力度以超过动脉收缩压峰值,在指下动脉跳动时感觉无血液通过为限。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达到局部动脉血管管壁塌闭、血液驱除的功效。

这样不但由于较大的外力直接压迫血管平滑肌而导致其收缩不良,而且由于创面局部血液的有效驱离,局部缺乏或相对不足生理性止血所必需的血小板与相关的凝血因子,影响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与血液凝固,最终导致止血时间的延长。

因此正确的操作应该是这样的:动脉血气抽取完毕之后均采用手指压迫止血,适当施压,施压力度以平衡或稍低于动脉收缩压力值为度,在指下动脉跳动时感觉仍有一定量的血液通过为限。这样可以充分发动并利用机体自身的止血天赋!

桡动脉穿刺改进方法

改进后的采血方法是单指定位法定位在一个点上:距离掌侧第一横纹三指的生理凹陷内,患者痛感降低的同时易于穿刺成功。具体方法如下:

1、患者体位: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,手掌朝上伸展手臂,腕部外展30°绷紧,手指自然放松。必要时使用腕枕保持角度和定位。

2、操作者站位:动脉血是离心血,采血时应确保针尖斜面朝向病人心脏方向,利于血液进入动脉采血针内。为保证针尖向心,采集患者左上肢时,操作者应站在患者左侧肢体内侧。采集患者右上肢时,操作者应站在患者右侧肢体外侧 (简称“左内右外”)。

文章来源:《血栓与止血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xsyzxxgw.cn/zonghexinwen/2022/0220/647.html



上一篇:血栓会发送6个暗号,收到1个就能救命!
下一篇:新研究:追剧超4小时易得血栓,专家建议:要想

血栓与止血学投稿 | 血栓与止血学编辑部| 血栓与止血学版面费 | 血栓与止血学论文发表 | 血栓与止血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血栓与止血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